6月27日至29日,2023年“云南社科专家西畴行”调研咨询活动专家团队深入西畴县莲花塘乡、兴街镇、蚌谷乡等地,就文化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林下经济、庭院经济、基层治理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全境,人文历史,民族文化,自然资源丰富。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畴干部群众用双手、血汗与石漠抗争,孕育创造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创造了“石漠变金窝”的治理奇迹,是全国石漠化治理的一个典型,是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石漠化治理的代表。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谋划,弘扬新时代“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接续奋斗、实干兴滇。如何基于自身优势发展产业经济?文旅融合如何推动品牌化建设?如何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西畴县更好发展需要智力支撑。
体验石窝种植、垒埂、参观展览馆,进景区、企业,入社区、村子……每到一处,专家学者认真听取情况介绍,问困难,找堵点,对每个点进行全面了解和系统研究,充分肯定了西畴县“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以及县内森林覆盖率高、有优质金线莲、粽叶等林下经济,更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女子太阳山祭祀”活动等民族文化等亮点,并从实际出发,为西畴县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西畴有几个地方做得非常好,第一生态环境绿水青山越做越大。第二是‘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特别看了《最后一公里》的片子后,我掉眼泪了,西畴人民这种顽强抗争的精神非常打动人。再一个,这里的壮族文化——女子太阳神祭祀活动在整个云南是具有独特性的,在全国也不多见,迎太阳神、祭太阳神的地方、女子沐浴的地方,都是特别有想象力的,特别容易制造神秘感。”浙江农林大学原党委书记、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肯定道。对于如何发展生态文旅产业,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利用生态优势、精神优势、民族优势,做好近期和中长期规划,重点发展研学旅游、干部实践教学等文旅项目,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文旅产业健康发展。
走进西畴精神展览馆,国家一级录音师方兵被映入眼前的1991年石漠化治理前的照片所震撼,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把这张照片与2020年石漠化治理后的对比照片放在展区最显眼的位置,这样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感染力会更强烈,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站在西畴国家石漠公园栈道最高处俯瞰5000多亩石漠化治理后种满猕猴桃的基地与周边山野大地的融合,方兵眼前一亮,“这里很有美感开发潜力,如果再通过大地艺术的方式把‘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呈现出来,站在游客的角度做景观设计和旅游配套设计,重新呈现,这个独特的展现方式会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亦是网红打卡的佳地。”
“西畴县生态资源禀赋性优势明显,民风朴素居民生态意识强,生态保护自觉性较高,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很好;对于协调保护发展关系,夯实保护基础提升发展质量,筑牢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具有先决条件。”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唐世凯感受颇深,并建议“今后可以重点发展特色粽子叶、黄精等庭院种植和林下种植,利用科技和市场两个抓手,按照产业持续发展思维不断延长产业链和增值价值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生产者收入,进一步提升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冯朝睿说:“西畴县的拉孩村、东升村、后卡村及新兴区、北回社区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创新的经验和做法,例如:‘四诊疗法’‘五小警务’‘一约四会’‘五个一’套餐自治联动机制、‘幸福超市”‘5分钱’工程‘1+4+N’等社会治理模式,这些模式是实践检验过有用、好用、管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炼,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全州、全省甚至全国推广,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借鉴。”
(记者:徐敏 西畴融媒记者:李好)
(编辑:刘梅 排版:张振飞 二审: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