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西畴县法斗乡田野间一派丰收盛景,规模化种植的500亩葫芦迎来采收季。翠绿藤蔓间挂满形态各异的葫芦,农户们穿梭其间采摘、分拣,指尖的忙碌与脸上的笑意,勾勒出乡村产业振兴的鲜活图景。
在董有村葫芦种植区,380亩葫芦田交出了首年种植的亮眼答卷,亩产值达1万元,总产值突破380万元。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合作模式的精准赋能,企业不仅统一向种植户发放优质葫芦苗,还派驻技术员全程跟进,从品种筛选、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为农户提供指导,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的难题。
董有村基地技术负责人刘大彬说:“今年与3位合伙人种了380亩葫芦,第一年技术不是很成熟,利润率也不高,明年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把葫芦产业做大做强。”

法斗乡的葫芦能有好品质,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当地海拔跨度稳定在800米—1400米,气候温和湿润,恰好避开高温对葫芦生长的抑制,完美契合葫芦“喜温怕热”的特性。得益于此,这里产出的葫芦表皮光滑、色泽均匀,成了昆明工艺品加工企业的“香饽饽”。目前,基地所有葫芦均以“统果收购”模式销售,1元/个的稳定收购价,让农户无需担心销路,实现了“种得好、卖得稳”。

法斗乡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让不起眼的小葫芦长成带动增收的“致富果”,为当地产业发展蹚出全新路径。产业发展的红利,正实实在在惠及当地村民。在采收现场,法斗乡坪寨村上厂村小组的村民何德香笑着说:“在这里做工一天80元,我主要是负责理藤、打药、施肥、磨皮、摘果,离家也近,方便照顾家里,还是很不错。”
据统计,从种植到采收,葫芦基地常年雇佣本地村民10余人,采收高峰期用工量可达50余人,人均年增收近万元,真正实现了“产业兴”与“百姓富”的双向奔赴。按当前长势估算,全乡500亩葫芦总产值预计突破500万元。

下一步,西畴县将持续引进优质农业企业,加强技术培训与市场对接,推动特色产业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迈进,让更多像葫芦这样的“致富果”扎根田间地头,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真正绘就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西畴乡村振兴新画卷。

(西畴融媒记者:徐婉溶 冯彭)
(编辑:董飞 美编:冯鹤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