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有谚语云:“饥食荔枝,饱食黄皮”。黄皮果是著名的“岭南佳果”之一,素有“果中之宝”的称号。以前想吃黄皮果得从外地买,现在西畴人在1300米的高海拔种植区种出了“致富金果”,黄澄澄的果实压弯枝头,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热带水果,如今在滇东南的石山区焕发勃勃生机。

初秋时节,西畴县兴街镇东升村的百亩山野,处处弥漫着黄皮果特有的清甜香气。一串串金黄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压弯了树梢,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在碧盛果蔬中心实验示范基地,果农们穿梭于郁郁葱葱的果园,灵巧的双手采摘着丰收的希望,空气中弥漫着果香与欢声笑语。

基地负责人张玉领正小心翼翼剪下一串饱满的果实,笑容爬上眼角:“真没想到,两广的热带果子真能在我们这高山上安家!”4年前,当首批黄皮果苗扎根这片石漠化土地时,质疑声不绝于耳。如今,这片试验田迎来了首年挂果期,累累果实宣告着热带水果在云贵高原的逆袭成功。

黄皮果,这种原产于中国南方的热带水果,传统种植区域集中在广东、广西等低海拔地区。其果实酸甜可口,富含维生素C和有机酸,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然而在2021年,西畴县技术人员大胆提出一个设想:能否让这个南方佳果在云南高原扎根?“当时很多人觉得是天方夜谭。”基地负责人张玉领回忆,西畴县虽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但平均海拔超过1300米,与两广地区气候差异显著。当地属低纬高原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仅15.9℃,而传统黄皮果种植区年均温度在20℃以上。
面对质疑,张玉领带领团队展开气候适应性研究。他们惊喜地发现,西畴县无霜期长达340~362天,年降雨量充沛(1057~1615毫米),特别是南部河谷地带的小气候环境,具备发展热带水果的潜力。2021年,首批5000株黄皮果苗在兴街镇落地。种植基地选址颇具深意——曾经的石漠化荒坡。“这些地块坡度大、石头多,种庄稼十年九不收,但黄皮果树根系发达,正好能固土保水。”张玉领介绍,石缝种植成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双赢选择。

西畴县碧盛果蔬种植专业技术协会负责人张玉领:“通过4年的时间我们发现,只要在无霜期和薄霜期种植是能够生存的,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总结了黄皮果的种植前景和发展优势是充分的,我们西畴的年气温比广东广西都要低。气候造成的晚熟优势,让我们这刚好能赶上两广地区的黄金末期市场,时段价格一天会比一天高。”
黄皮果产业的崛起,正在为西畴县产生多重效益。在生态修复方面,百亩果园覆盖了曾经的裸露石山,与三光片区的猕猴桃基地遥相呼应,成为石漠化治理的新典范。果树发达的根系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昔日的“石旮旯”如今绿意盎然,产业联动效应同样显著。目前,该基地种植面积有100亩,黄皮果产业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多元增收渠道:土地流转租金、基地务工工资,自2021年种植黄皮果以来,每年就带动了400-500余人次务工。

西畴县兴街镇江六村村民饶永华:“自从基地建成后我们来这务工,每天都有100元收入,增加了我们村民的月收入。”
“黄皮果全身是宝。”张玉领告诉记者,接下来鲜果主攻高端市场,其次还可以把黄皮果带到餐饮发展,产业链延伸后效益可提升三倍。这一规划与县政府“做特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构建以果蔬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体系。

西畴县碧盛果蔬种植专业技术协会负责人张玉领开心地说道,“后面我们要紧跟两广地区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一定要把规范生产技术学来,使我们本地认识这个东西,让我们西畴人,文山人,云南人,吃上我们自己种的黄皮果。最直接的功效就是鲜食,采摘之后的食用方式是吐核吐皮,嚼汁,生津止渴,每一颗黄皮果吃下去都有种刚刷过牙的清爽感觉。鲜食的另一种吃法是洗净带皮吐核食用,味微苦,但是它富含粗纤维,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的功效,它是药食两用的水果。”

尽管首年挂果喜人,但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经过明年的过渡,到第六年可逐步进入盛产期。盛产期每株产值可达50斤,5000株树能产15万斤,以折底批发价5元每斤计算,总产值能达75万元。
看着一串串金黄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张玉领信心满满告诉记者,等试验成功后,就要带动村民自主种植,让黄皮果真正成为西畴的富民产业。

(来源:西畴融媒)
(编辑:刘红丹 实习生:李香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请输入验证码